工作汇报网 >地图 >好词好句 >

司马懿名言

司马懿名言

时间:2024-04-09 作者:工作汇报网

司马懿名言分享26条。

三国演义最后司马懿用了拖字的办法,不择手段坑蒙拐骗的方法赢了。随着教育的普及知名名言成为了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素材,名人格言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工作汇报网的编辑经过详细搜索筛选出了一些与司马懿名言相关的文献,这个故事的主题非常具有启发性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1、学会识人,夸人,用人,让天下英才为你所用。

2、事有好有坏,陟罚臧否理应公平,毋须顾及当局者迷后,更可审慎斟酌。

3、世事关心,要知道顺境不常,人生有起有落。

4、我不期望自己永远顺利,因为那样的人生不精彩。人生不可能永远都是春天和夏天,如果没有秋天和冬天,你就不可能拥有春天和夏天。这和表演的体悟很像,当你不知道悲伤有多悲伤的时候,你的快乐,就不会超越你以前所体验的快乐。于是在人生旅程的风景里,我想要体验的,是春、夏、秋、冬。

5、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事是国家的大事,生死存亡系于此,不可轻举妄动,一定要仔细小心思考,对死亡要有敬畏之心,对战争要谨慎。现实生活中创业一定要谨慎,公司重大战略的决策一定要谨慎。

6、细细想来,他一生都在等待螳螂捕蝉之机。此种隐忍,着实非常人所能及。此种心志,更是坚如磐石无转移。此种思虑,深如幽井深不可测。此种谋略,细如密网滴水不漏。

7、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三国演义》

8、三国演义最后司马懿用了拖字的办法,不择手段坑蒙拐骗的方法赢了。

9、《孙子兵法》讲“计”,不是奇谋巧计,而是计算的计,是现代的SWOT分析,从五事七计中打分,能胜就打,不能胜就不打。所以孙子不相信以弱胜强,那是小概率事情。我们经常抱着取巧的心理,认为自己就是那小概率事情的主角,实际上这是无知的表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不会拿国家民族的命运,去赌小概率事件。打得赢,也要算代价。

10、司马懿,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叡临终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

11、不读天下之诗文,焉敢风评天下之君子。

12、我还活着呢,他就不能死。

13、本句出自第三篇《谋攻篇》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把他放在第二位是有道理的。这样的思想对于战争的理念达到了一个顶峰层次。不管什么斗争。就是全面胜利都不是最好的结果。只有不战而使对方心悦诚服才是最佳效果。这是战略层次的顶点。也是老子某些思想的典范。在商战、交友、及竞技中。实际上强调的就是征服对方的心。让对方心诚、心服到骨子里。这种效果自然是最高境界了。

14、从反面来看,司马懿万一在高平陵失败,或是司马师及司马昭等子孙不肖,综观司马懿生平,还是功大于过。一如毋丘俭、诸葛诞的叛变虽失败,虽打成败者为寇,但仍不乏有佳评;换句话说,司马懿若不幸失败,以败者为寇的眼光来看,还是不能忽略其生平的治绩。但有趣的是,司马懿在高平陵成功,子孙也成功,结果反而司马懿有奸臣的评价,好像成功的批评比失败的赞扬还差。

15、所以有人指出‘胜利并不是属于力量强大的一方,而属于善于把握时机的一方。’——陶珏铭(一位现代战争评论家)

16、这,就是你违抗不了的天命!《三国杀》

17、司马懿的这段话,又一次真理了,曹爽虽然通过小手段逼得郭太后移宫,欺主年少似乎能只手遮天,但屡次作死的曹爽真的能笑到最后吗?

18、本句可以说是普通大众最熟悉的名句了。也是出自《谋攻篇》。其名声虽大,但是也只能排在第四位。核心就是要求斗争者要通晓敌我情况。这是对情报、资料的高要求。当然,这也是非常正确的。记得毛泽东在长征过程中。总是能够躲过蒋介石的包围圈。就是红军的谍报人员水平很高。能够准确破译敌方的密码。从而使毛泽东准确掌握情报。进而为我军制定最好的战略战术方案。如果不知情,可能就要出现错误的判断。事实上毛泽东遵义会议不久就吃过对敌人兵力判断错误的亏。所以情况不明切忌决策。当今社会处在信息时代。对对手的研究,了解也是极为重要的。

19、对于司马懿,我对他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来自京剧里的《空城计》,诸葛亮在城楼上老老实实的把实话说出来,可司马懿就是自以为聪明,以为那是骗人的假话,结果错换良机。司马懿,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20、鹰视狼顾[yīngshìlánggù]

21、本句出自第四《军形篇》。这是一个辩证的胜败关。孙子提出要战就要先做到自己不可战胜。同时等待和寻找战胜敌人的机会。所以说不可战胜主要看自己做到没有。要胜敌人主要看敌人是否有破绽。所以胜负是可以知晓和判断的。但是不能强求。这个观点实际上很有现实意义。很多人出于热情,做了不少勉强而为之的事情。结果失败。记得毛泽东在刘邓大军东渡黄河遇到困境的时刻。他并没有指示刘邓大军勇猛杀敌。而是指示‘生存第一、胜利第一’。可见他把自己的生存和不失败放在多么重要的位置。

22、空城计后司马懿与其子有一段对话而非名言。

23、司马懿回答说:当年攻打孟达是我兵多粮少,所以要迅速攻打对方。如今是对方兵多粮少,我方后勤充足,等到对方粮快没了,自然容易攻打了。兵道就是诡道,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改编才行。

24、后世评价何其严厉,正如任重而道远,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25、去争谁比谁强并无意义,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答案,钻死脑筋在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有没有破解彼此之间的战略或战术,今人未必比当事人更清楚。至于偶然与必然也不再多提,因为逻辑上很清楚的事,就不必再当字典多费唇舌。就「诸葛亮一生未曾打败过司马懿」而言,这不过是一件事实的陈述,另外的角度则是「司马懿一生也未曾打败过诸葛亮」,事实同样成立。因此这不代表谁的能力强,抑谁的能力弱。若要扯什么打败的定义,战争目的的达到,那显得冗事多余而未命正鹄。以事实陈述来推断能力评价,立论失足,恰如「魏延一生未曾打败过夏侯懋」,正是讥刺原来「夏侯懋是一个魏延打不赢的三国英雄」,说出来的事实固然正确,但是却有未说出来的谬错。

26、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就是坐在那个位子上的感受,可还是有人,想要坐那个位子,这就是人的野心。

本文来源://www.gsi8.com/haocihaoju/36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