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天堂歌词(系列十一篇)。
火柴天堂歌词 篇1
一、说教材
我今天讲的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篇童话,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本文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交流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准备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解决字词知识,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精读“卖火柴、擦火柴”部分;第三课时学习小女孩冻死部分,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进行小练笔。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4、初步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三、说教法、学法
“教师教完是为学生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读和做交流的方法并配以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因此,本节课中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中,人人动口、人人动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品味、积累,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体现课程标准的人文精神。
五、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
上课开始我先以高兴的语调询问学生每一年当中那一个节日你是最高兴的.?为什么高兴?学生会说出理由,然后转折老师这一接课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发生在大年与的故事,然后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flash动画的情景朗读,接下来让学生说说听后的心情和感受。这样导入将学生引入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当中。学生自然会把自己和小女孩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在引导学生了解安徒生开拓学生视野,增长见识。
2、初读课文,落实基础知识。
接下来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字词知识,然后检测。这样安排可是因为六年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样做才能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3、再读课文,把握课文整体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这一部分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文中多音字较多、学生要达到把课文读准、读通、理清脉络就要多读、反复读。因此,这部分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练读,然后展示给同学,比一比看谁读的通顺,读的流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课文的整体,这样才能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课的结尾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检测学生读文的效果,为下节课做铺垫。
这就是我设计本节课的想法,对于六年级语文讲读课的第一课时到底怎样上,都应解决哪些问题我也把握不准,也想借本次活动向各位领导、老师请教,这也是我们高年组教师的一个疑惑。
火柴天堂歌词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我教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
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写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再写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火柴取暖,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了的火柴梗冻死了课文可以分3课时教学。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技能现状,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来引导课堂教学。
知识能力落实点: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本课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生字、新词;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过程方法指引点:新课标倡导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进一步理解文本,真正做到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心与心的情感共鸣。
情感态度渗透点:新课标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这篇童话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痛苦的生活和当时黑暗社会里穷苦人民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对小女孩以及对当时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3、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并能初步的`运用。
解决这一重点我运用的主要方式就是读中感悟,悟中理解,解中生情,用情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小女孩,走近作者的心灵。
4、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习想象的手法并能简单运用。
如何让今天的小孩子体会到当年小女孩的生活环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痛苦,这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会紧紧抓住这些句子,把读、思、品、议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读、思、品中理解内容,在讨论、交流中升华情感,体会到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的同情。
二、说教法
根据课标提倡的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老师既要退出课堂主角的位置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但我认为老师驾驭课堂的最高境界应是“放风筝”,可以让风筝自由高飞,但它绝不可以脱线,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握“度”的问题。根据六年级学生的阶段水平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决定运用“创设情境法”和“学生自悟求索法”。
本课是一篇凄美的经典童话,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应该是耳熟能详了,怎样让学生走进故事,深切感受故事内容并能从原来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重新看待这篇充满现实批判意味的故事,就要靠“情境创设法”了。我让学生通过课下收集有关安徒生的资料,了解安徒生本身就是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困不堪,所以自然会对生活在下层的儿童充满了同情。然后以凄美曲风的《火柴天堂》引入课题,再通过图文,激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然后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不断的交流从中有所感悟,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三、说学法
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自悟。教学中我会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师生合作读,想象画面读等方式来学习,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领会,在朗读中升华感情。以读代讲,适时点拨,使学生走进文本能够深深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浓郁的情境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动静结合,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载。
四、教学流程
本课共分三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认识生字、理解新词,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大意;理清课文顺序,有初步的情感体验。(准确说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如何以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出小女孩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的。(让学生了解课文是怎么写的)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我主要分成两个模块:模块一,为学生推荐其它有关描写穷苦人民悲惨命运的文章,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凡卡》等,加深学生对小女孩痛苦生活、悲惨命运的认识,激发浓厚的同情之感。模块二,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能简单的加以运用。可以以“加入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的身边”为题进行大胆的想象。(让学生领会并能简单运用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在这里我主要说一下第一课时的流程。
1、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以《火柴天堂》这首歌引入课题,让学生在凄美的曲风和歌词中走近一片冰天雪地、冷清、孤寂的小女孩的身边。
让学生不再把《卖火柴的小女孩》当作一篇童话来读,而是把它当作一篇真正的文学作品来赏,为下面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并命名。(卖火柴、擦火柴、冻死)找出容易出错的字音,辨别字形,如“蜷”与“卷”,“乖”与“乘”,“厨”与“橱”等。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火焰、暖烘烘、火柴梗、填满、橱窗、闪烁、灵魂。
此目标可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师可在黑板上总结归纳。
3、创设情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会提出“在你眼中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这一个问题来引导整堂课的教学,从不同方式的读,不同角度的读,层层深入。
①首先,初读课文后,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可怜孤独的小女孩)
②画出文章中所有描写小女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无依无靠、痛苦悲惨的小女孩)
③画出所有描写“冷”的句子和“暖”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从“冷”和“暖”两个角度下认识小女孩:天冷、心冷、周围人情的冷漠,现实生活中的“冷酷无情”;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想象中永远无法实现的“暖”)
通过三个不同角度的读,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文本中寄予的对小女孩及所有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穷苦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火柴天堂歌词 篇3
一、说教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六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则童话,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全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了美好的幻像,渴望得到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
二、说学生
从学生基本素质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比较活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相当部分男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不够。在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上,个别学生的思维特别宽广、新颖。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倡导学生的经历、感受、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教师抓住情感线,步步深入,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看到社会制度的黑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中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基于现实合理想象进行片段练习。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高段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根据以上理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像。
与此同时,基于六年级学生年龄段的特点,理解含义深的句子,体会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的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学法分析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合作学习法——涉及到课文中关于重点、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共同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交流讨论法——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
质疑探讨法——通过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教学策略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以点拨引导法,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形式,运用“假设”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在本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温故、感知;二、理解、体会;三、运用、讨论;四、交流、强化;五、对比、升华;六、拓展延伸。
(一)温故、感知
阅读教学中各个环节都要特别重视创设情境,激情激趣,因此,在开课时,运用“假设”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看到风雪中的小女孩,你觉得她怎样?”引入新课,把学生极快地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然后让学生谈谈“如果你遇到小女孩,会为她做些什么?对她说些什么?”这样的引入为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句子,体会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二)理解、体会
1、引导、授于学法。
《课标》中提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因此,开课后,让学生自由读书,读出自己的初步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重点读文中写卖火柴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火柴的,擦燃后看到了什么?想一想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中写小女孩第一次檫燃火柴的部分。
2、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感情。
在学生朗读和了解了课文这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此时应抓住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以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这时,抓住关键问题:“小女孩手上抓着成把的火柴,为什么一根也不敢擦呢?”、“为什么她又终于抽出了一根呢?”理解文中重点的词句,然后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评议读的情况。
3、小结学习方法。
通过对文中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部分的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刚才的学习方法:一、默读课文,了解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火柴的,看到了什么;二、接着轻声读课文,搞清楚小女孩擦燃火柴后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事物;三、最后感情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面的课文起到指导作用。
(三)运用讨论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教学应注重能力的培养,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培养。于是,我让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默读、了解内容;轻读,体会含义;朗读,情感表达。这样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小女孩第二次到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朗读,写出自身独特感受,即作批注。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四)交流、强化
通过刚才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把学习的收获进行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抓住每一部分重点词语、句子进行理解,体会小女孩感情的变化:擦燃火柴前是迫切之情,燃烧时是高兴之情,熄灭后是失望之情。让学生在幻象与现实的对比中,发现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象中没有寒冷、饥饿、享受着快乐与疼爱。她是幸福的。当火柴熄灭时,她又会回到冷酷的现实,学生此时认识到小女孩这时的幸福是可怜的。
教师紧接着创设情境:读到这里,我仿佛听到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从小女孩的角度说自己听到了什么,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小女孩所处的社会冷酷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有了理解与情感的积淀,教师引导学生引深原问题:为什么说小女孩冻死了也是“幸福”的,她真的走向自己的幸福了吗?配着音乐,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幻灯片。学生静静的聆听,细细的品味,注意看小女孩的表情。
幻灯片播放结束后,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如果小女孩没有被冻死,她活了下来,接下来她的命运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最终发现:小女孩只有在幻象中才是幸福的,现实只会带给她寒冷、饥饿和痛苦,也只有死亡才能让她摆脱这一切。死对小女孩来说是幸福的,这个幸福是悲惨的。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接触到问题的实质,理解句子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情感,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对比、升华
此时,学生的心灵已有所撞击,并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心,于是,教师接着创设情景:此刻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学生可以对小女孩说,可以对安徒生说,学生还可以对社会说。在学生多角度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时可以层层深入到对社会制度的认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像小女孩这样的穷苦人完全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六)拓展、延伸
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延伸训练:以“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生活中”为线索续编故事,这样的设计,为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果。